扫地机器人二十载,追觅为何总有新点子?

要闻 2024-09-07 15:45:23
导读 2002年,美国公司iRobot推出了首款扫地机器人产品——Roomba,原本预计生产10000至15000部。但Roomba发售后大受市场欢迎,仅是圣诞期间就售...
2024-09-07 15:45:23

2002年,美国公司iRobot推出了首款扫地机器人产品——Roomba,原本预计生产10000至15000部。但Roomba发售后大受市场欢迎,仅是圣诞期间就售出50000部。22年后,iRobot裁掉了自己的首席执行官和超过三分之一的员工,总市值缩水至2.2亿美元,为200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这是扫地机器人鼻祖高开低走的简单叙事。而打败iRobot的,则是来自遥远东方的中国厂商。

从2022年开始,iRobot在中国线上扫地机器人市场的销售额排名中,第一次没有进入前十名。取而代之的是,科沃斯、石头、追觅、云鲸、小米等一众中国厂商。一年后,中国生产的扫地机器人,占据了海外市场超过50%的份额,iRobot的份额则在逐年下降。

如果说扫地机器人二十载的历史,是iRobot由盛转衰的商业史,那么这套叙事的另一个版本则是中国品牌不断崛起的创新史。

在这其中,追觅是增长速度最快、表现最突出的那一个。这家在Roomba出现15年后才成立的公司,似乎总能在行业创新陷入瓶颈的时候,拿出不一样的技术和产品,继而推动行业往前更进一步。比如,为扫地机装上仿生双机械臂、自升降全景激光雷达、基站自清洁、割毛滚刷等领先行业的技术解决方案。也依靠这些行业首创,追觅即使在iRobot的大本营——欧洲市场,也能一路高举高打,成为当地最畅销的扫地机器人品牌之一。

此次IFA展上,追觅科技再次走到行业之前,推出了行业首创的仿生双机械足高越障技术。扫地机器人二十载,后来者居上的追觅似乎总有新点子。

智能清洁的“最后一公里”

“在扫地机器人领域,中国企业已经从过去的‘跟随者’角色成功转向‘引领者’角色。”

一位长期观察智能清洁行业的分析师曾对钛媒体APP表示,近几年扫地机器人行业所有的重大技术突破,几乎都是由国内的扫地机器人厂商完成的。靠着在技术上的绝对引领,国产扫地机器人产品在中国乃至全球市场,都是无往而不利。

比如,追觅首创的“仿生双机械臂”就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这也是行业内首次采用能够外扩的机械臂边刷技术。在此之前,主流扫地机器人的机身多为转向躲避更灵活的圆形机身,因此在清洁内直角墙角时,受限于圆形机身,扫地机的边刷无法探入墙角内侧,进而造成碎屑积聚的卫生死角。

而通过追觅的仿生双机械臂的外扩拖布及外扩边刷方案,在清洁室内墙角、夹缝和电器下沿时,追觅扫地机器人的机械臂主动外扩,有效覆盖普通扫地机难以覆盖的清扫死角,并且协同仿生机械臂拖布、边刷实现外扩扫拖,实现对室内各类卫生死角的极致贴边扫拖。

此外,在追觅X30系列推出的「主动式」基站自清洁功能,通过类似汽车雨刮器原理,实现在洗拖布时同步刮净清洗盘,减少污渍残留附着,无需用户手动拆卸清洗。同时,基站还可以配备自动添加清洁液、自动集尘、动态热水洗拖布、拖布自动烘干等功能。

靠着大量的技术创新,追觅可以说是凭借一己之力,再次定义了智能清洁行业技术天花板。但是,摆在全行业面前的“最后一公里难题”依然存在,就是如何提高扫地机器人跨越障碍物的能力,实现全屋、全地形地面清洁的覆盖。

目前,传统扫地机器人能够越障的高度通常为2cm。但根据统计,大约有40%的家庭的阳台或卫生间的滑轨及台阶高度超过2cm。这就导致扫地机器人无法翻越障碍造成清扫面积减少,或者在门槛上困住机身,造成悬空。

于是,在部分全屋清洁场景中,用户往往需要自己来回搬动扫地机,才能完成所有清洁工作。这就意味着,扫地机器人无法真正做到“无人化”清洁。如果用户在外出差或者工作,被卡住的扫地机只能等到主人回家才能“解救”。

这样的清洁模式,显然还不够“完全自动化”。不过,追觅总有解决办法。

仿生双机械足,成就“最强六边形战士”

此次IFA 2024期间,追觅首次揭秘了其面对智能清洁“最后一公里”难题的最新解决方案——仿生双机械足高越障技术(以下简称“仿生双机械足”),真正实现了100%的高越障成功率。

又一次,追觅先行业一步看到了未来。

“事实上,追觅在两年前就开始了相关的技术储备,当时机械臂+机械足是联动研发的,希望能将扫地机的“手”和“脚”都做出来,让扫地机功能更强大。只是机械臂技术是先于机械足成熟并于2023年率先推向市场的。”追觅相关技术人员对钛媒体APP表示,经过两年的潜心研发和打磨,仿生双机械足最终也在今年成功落地。

所谓仿生双机械足,该技术构成实际上包含了两大系统:双节摆臂系统+轮毂电机系统。

首先是轮毂电机系统,追觅此次在双轮动力单元搭载了轮毂电机,这也是行业内首个采用轮毂电机的扫地机器人产品。与汽车轮动系统类似,轮毂电机让追觅扫地机的动力功率得到大幅增强,同时空间更小、寿命长、响应更快。此外,轮毂电机噪音更低,在扫地机越障过程中也能保持较低音量运行。

其次则是双节摆臂系统,形成对扫地机强有力的稳定支撑。在翻越障碍物的过程中,扫地机通过双竖线结构光+点ToF传感器,来完成门槛高度识别,以确保机器人可以顺利通过。据了解,机器人门槛识别精度可达3mm,拥有高于4cm的门槛越障能力,越障成功率可达100%。识别完成后,再通过双节摆臂系统将整个机器人支撑起来,这样就增大了轮子的半径从而让机器人抬升得更高了,成功实现高越障。

从技术原理来看,追觅此次首创的仿生双机械足虽然实现了100%高越障,但要实现技术落地其实并不容易。

随着各种新功能的出现,扫地机器人零部件的冗余空间已经相当有限。在这样一个紧凑的内部空间里,追觅还要新增轮毂电机结构,就意味着整个驱动系统都需要重新设计。同时,轮毂电机如何在小型化基础上,解决其天然存在的低速抖动问题,在工程学上也是一个巨大挑战。

此外,追觅首创的双节摆臂系统就像人的大腿和小腿。人体关节在使用时可以组成一条直线,而回收时又能弯曲回去。双节摆臂系统的风险点在于两个关节之间的配合角度、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如果摆臂支撑-回收方案不完善,不仅会有顿挫感,还可能导致机器受损、地面被机器冲击受损。

追觅相关技术人员称,为了克服种种挑战,他们前后总共设计了四大方向、100多种越障方案,还重构了整个软硬件系统。

例如,追觅加强了整机塑料件和所有壳体的强度,并将所有接插件和结构强度都进行了仿真校核,整机强度得到了大幅提升。相比上一代产品,搭载了双机械足的扫地机器人抗冲击能力提高了100%。通过前万向轮和整机其他部分的橡胶柔性降噪,整机减少了对地面50%的冲击力,噪音也减少了约10%。

而为了让扫机机器人在越障时实现对高度距离的精准感知,追觅还重构了传感器的感知系统、优化了算法,并新增了业内最先进的点toF下视传感器。

在扫地机抬起来之前,用线激光判断,抬升后用下视点toF判断,可以精准计算出高度落差、距离的数值,从而确保机器人能够安全地下降并再次上升,让机器“过得去”也“回得来”。

可以说,在双机械臂和双机械足的首创技术加持下,追觅的扫地机器人成功打通了智能清洁的最后一厘米,成为了目前行业首款真正意义上的“全屋清洁”扫地机器人。这也几乎是目前扫地机器人行业中,能力最为全面的“六边形战士”。

“首创”背后,追觅的创新方法论

从仿生双机械臂到仿生双机械足,追觅之所以能够屡次领先行业,首创各类全新技术,与追觅独有的创新方法论紧密相关。

“追觅科技的打法是要实现正向飞轮,而不是以价换量。”

此次IFA期间,追觅扫地机产品负责人孟佳在与钛媒体APP对话时表示,追觅能够在全球市场上取得快速成功,是在做产品时找到了没有被足够重视的用户痛点。追觅的核心模式是基于用户洞察找出痛点,围绕真实需求去做技术革新。

例如追觅扫地机首创的基站自清洁、仿生双机械臂、自升降全景激光雷达到此次IFA上发布的仿生双机械足高越障技术,都是基于用户痛点提高扫地机器人产品的全屋极致清洁能力。“在每个痛点的解决里,确保用最好的技术,做最好的产品,这样才能通过高端产品收入来支持每年的高研发投入。”

据公开数据显示,追觅科技目前产品研发与设计人员占比达到60%,同时每年的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超过7%。

靠着高比例研发投入的“正向飞轮”驱动,追觅在国内和海外的扫地机器人市场始终保持着高举高打的产品路线,市场份额也一路高速增长。

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线上市场扫地机器人销售额占比Top5品牌中,追觅扫地机器人实现销售额同比增长116%,销量同比增长83%,位居中国线上市场扫地机器人行业增速Top1;在5000+价格段的高端市场,追觅扫地机器人占比高达39.72%,位居Top1。这说明追觅的高端化策略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

海外市场方面,2024年7月,追觅在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士、波兰等欧洲市场的扫地机器人市占率均位居第一;在东南亚市场,2024年一季度,追觅科技在新加坡市场的扫地机器人市占率位居第一。截至2024年6月30日,追觅全渠道会员总人数突破1000万人,在全球市场累计服务超过2100万家庭。

正所谓,优秀的企业满足需求,伟大的企业引领需求。在一次又一次的首创技术中,可以看到追觅科技始终保持着对行业既有产品旺盛的“再定义欲望”。也正是因为这种持续不断的首创能力,追觅科技才能始终引领行业发展,在高端市场上稳步前行。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