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被称为看得见的手】在经济学中,“看不见的手”是一个经典的概念,最早由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它用来描述市场机制如何通过个体的自利行为,最终引导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干预的增加,人们开始关注另一种力量——“看得见的手”。
一、什么是“看得见的手”?
“看得见的手”指的是政府或权威机构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和调控。与“看不见的手”相对,它强调的是外部力量在市场运行中的作用。这种干预可以是通过法律、政策、税收、补贴、价格控制等多种方式实现。
“看得见的手”并不是一个正式的经济学术语,而是一个比喻性的说法,用来形象地表达政府在经济中扮演的角色。
二、“看得见的手”的来源与背景
“看得见的手”这一概念虽然没有明确的起源,但其思想可以追溯到凯恩斯主义。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后,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主张政府应该积极干预经济,以应对市场失灵和经济危机。
此后,“看得见的手”逐渐成为经济学中讨论政府角色的重要概念,尤其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政府的作用日益显著。
三、看得见的手的主要表现形式
表现形式 | 说明 |
财政政策 | 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支出影响经济运行 |
货币政策 | 中央银行通过利率、货币供应等手段调节经济 |
法律法规 | 制定法律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公平竞争 |
补贴与援助 | 对特定行业或群体提供资金支持 |
价格管制 | 对某些商品或服务设定最高或最低价格 |
税收政策 | 通过税收调节收入分配和社会福利 |
四、“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的关系
比较点 | 看不见的手 | 看得见的手 |
提出者 | 亚当·斯密 | 凯恩斯(理论基础) |
作用机制 | 市场自发调节 | 政府主动干预 |
主要特点 | 自由、效率 | 控制、稳定 |
适用范围 | 一般市场环境 | 市场失灵或危机时期 |
优点 | 鼓励创新、提高效率 | 维护公平、防止垄断 |
缺点 | 可能导致不公平、市场失灵 | 过度干预可能抑制市场活力 |
五、总结
“看得见的手”是指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是与“看不见的手”相对的一种经济力量。它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平衡作用,尤其是在市场失灵、经济危机或社会公平问题突出时。合理的政府干预有助于弥补市场的不足,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在实际操作中,政府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看得见的手”,避免过度干预,同时保持市场活力与公平竞争。
原创声明:本文为原创内容,结合经济学理论与现实案例进行整理分析,旨在帮助读者理解“看得见的手”这一概念及其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