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车企造假事件发酵 拖累日系车在华表现

要闻 2024-06-15 08:21:09
导读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周菊 近日,五家日本车企集体陷入数据造假风波,将日系车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国土交通省于6月10...
2024-06-15 08:21:09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周菊 近日,五家日本车企集体陷入数据造假风波,将日系车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国土交通省于6月10日对位于东京都港区的本田总部及位于广岛县府中町的马自达总部进行了突击检查,此举紧随丰田汽车、雅马哈发动机和铃木被查之后。

根据日本国土交通省对丰田、雅马哈和铃木的调查,涉事车企在车辆性能测试中存在严重违规行为。此次造假事件波及范围广泛,涉及违规车型共计38种,约170万辆为丰田汽车。丰田汽车有三款车型在行人保护测试中提交了错误数据。本田汽车有高达22款车型在2009年至2017年间的噪音测试等项目存在数据造假问题,已售出问题车辆达325万辆。另外还有约15万辆马自达也涉及测试违规问题。

面对测试造假丑闻,丰田、马自达、本田等车企的负责人纷纷召开记者会,鞠躬道歉,并应要求暂停了部分车型的出货。“日本车企向来以严谨、精细的工匠精神享誉全球,被视为合规经营和卓越质量管理的典范。但近期爆发的数据造假事件无疑颠覆了公众对日本汽车‘高品质’的固有认知,对日本汽车品牌在全球范围内的声誉造成了严重冲击。”胜利鸟品牌战略专家张健对经济观察报表示,尽管目前查明的数据造假尚未涉及在华销售的产品,但目前日系车在中国市场表现低迷,此次事件无形中加重了外界对日系车可靠性的质疑。

造假事件为何频出

日本车企此次的造假事件并非孤例。过去二十年来,日本汽车的造假行为屡见不鲜。

早在2016年,三菱汽车因四款微型汽车在燃油经济性测试中的违规操作而公开道歉,丑闻涉及车辆高达62.5万辆,此事更引发日产汽车收购三菱汽车34%的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2022年,日野汽车排放数据和油耗数据造假被曝光,这一行为可追溯至2003年,其排放与油耗数据篡改历史长达近20年,影响车辆超过11.5万辆,此事导致日野汽车被撤销相关车辆的生产许可。

日本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也频频出现造假问题,如早些年的高田公司“安全气囊”事件、神户制钢的数据造假事件,以及曙光制动质检数据造假等。其中,曙光制动造假时间跨度达20年,涉及车辆安全性能测试、车辆噪音测试等多个方面。神户制钢数据造假时间也超过10年,凸显日本汽车整个供应链的信任危机。

为何以“工匠精神”著称的日本汽车制造业,频繁陷入诚信泥淖?张健分析认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成本控制压力是主因。“在巨大的行业竞争压力之下,许多汽车企业为了节约成本铤而走险。”张健指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日本车企为了保持市场份额和提升竞争力,不得不持续推进降本提效改革。然而,长期压缩成本导致一线人员和设备面临困境,可能诱使企业采取数据造假等不正当手段来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

此次丰田被曝光数据造假的车型生产于2009年至2017年,这一时期正值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日本车企普遍面临财务困境。数据显示,2008年丰田出现了46年以来首次亏损,净亏3500亿日元。其他几家日系车企也未能避免亏损或利润下降,该年日产汽车亏损2337亿日元,本田当年的利润也出现77%的下滑。降本增效成为当时所有日本车企的必然选择。

在降本增效方面,日系车企一直以来以“精益生产”而闻名业内,这是一种强调消除浪费、提高效率、追求卓越质量的生产方式,旨在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来满足客户需求。但数据造假的显现让日系车企的“精益生产”理念被扭曲。

在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梅松林看来,除了财务压力之外,日系车企内部存在的极端文化也是造假事件频发的原因之一。其表示,日本企业文化中过度强调KPI目标与严格的上下级关系,形成了难以说“不”的执行氛围,导致员工在面对严苛要求时倾向于妥协。譬如在具体执行中,新品上市时间一旦确定,下级和供应商就要无条件执行,有时不得不牺牲合规标准以保证上市进度,这种高压文化环境为违规事件的发生提供了土壤。

日系车在华集体遇冷

在造假事件发生后,丰田中国迅速回应称,确认一汽丰田、广汽丰田与雷克萨斯在中国市场销售的车型与本次事件无关,相关认证实验按照中国法律法规,在中国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完成,不存在安全和品质问题。

但作为跨国车企,任何违规行为都可能对品牌形象造成负面影响,此次造假事件无疑让本就在中国市场表现不振的日系品牌雪上加霜。

近年来,日系汽车品牌在全球市场表现抢眼,但在中国市场面临销量困境。销量数据显示,2023年丰田、本田、日产等主流日系品牌在华销量均出现下滑。其中,丰田销售188.24万辆,同比下滑 0.29%;本田销售123.42万辆,同比下滑10.12%;日产销售79.38万辆,同比下滑24.05%。此外,马自达2023年在华销量也出现下滑。

据乘联会发布的数据,日系汽车品在华市场份额已连续三年下滑,从2020年的 24.1%下滑至 2023年的17%。2024年5月,日系汽车品牌零售份额已仅剩14.8%。三年多时间里,日系汽车品牌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跌去了近10个百分点。

对于日系车在中国市场低迷表现的原因,业内专家指出,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崛起让日系车失去了吸引力。“相比于其他主流国际汽车市场,中国市场在电动化转型上发展迅猛,本土新能源车企强力崛起,高续航的纯电汽车占主导地位。这些都是日系车企始料不及的,日系车错失了中国智能新能源汽车突飞猛进的十年(2014年至 2024年)。”梅松林表示。

日系车品牌在中国市场份额不断下跌的同时,中国汽车品牌的市场份额持续攀升。2020年—2023年,中国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从38.4%上升至56%。2024年5月,自主汽车品牌国内零售份额达到57.6%,同比增长7.3%。事实上,被中国汽车品牌拿走市场份额的,不仅是日系车品牌,还包括德系、美系、韩系车品牌。

为顺应汽车电动化发展大势,包括日本车企在内的跨国车企均投入重金加以追赶。丰田表示,将在2024年拿出2万亿日元的计划投资额加速前瞻布局,其中有1.7万亿日元用于纯电动汽车等前沿领域;本田计划到2030年将投资10万亿日元向电动化转型;日产也推出了全新战略“TheArc日产电弧计划”,对电池产能领域投资4000亿日元以上。

在中国市场,日系车品牌也在加速推出新能源产品。本田中国除推出纯电动e:N系列外,还发布了全新的纯电动“烨”品牌,首批车型计划2024年末上市;日产计划到2026年推出8款新能源汽车。马自达也在今年的北京车展上推出了电动产品MAZDAEZ-6,以展示向电动化转型的信心。

“中国新能源车市场也在发生变化,当前插电混动的增速远高于纯电动,而日系车企较擅长插电混动,有相对成熟的技术和产品,以此有望扳回一局。”梅松林表示,在较为深厚的品牌和技术积累和加持下,日系车企在新能源汽车时代有一定的翻盘机会。

张健则认为,日系汽车当前面临的困境与昔日日本家电产业的衰落轨迹相似,加之制造业信任危机频发,日系车企想要在电动化浪潮中后来居上,打造新能源汽车的成本优势和领先技术,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