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混动产品大年、NDA全国开城、海外增长明显,广汽集团转型升级,向上进阶
汽车行业淘汰赛的下一轮洪流即将席卷而来,车企纷纷自危。小鹏汽车CEO何小鹏在近日表示,未来10年中国汽车主流品牌将剩下7家,年销100万台AI汽车才是决赛的入场券。
电动化、智能化的浪潮,叠加近两年来行业日益加剧的内卷与价格战,使得正处转型中的车企压力满满。
近日,广汽集团发布年中财报,上半年销量为86.3万辆,汇总口径营业总收入约1811.42亿元,汇总利税总额约152.66亿元。合并报表毛利总额同比增长5.5%、毛利率较去年同期提升1.38个百分点。
此外,细究广汽半年财报,可以看到三组重要且极具希望的数据:批发86.3万辆,零售93.8万辆;出口增长190%;新能源和节能车销售比例提升至40.63%。这三组数据表明,围绕广汽万亿目标的一系列布局和计划,有了实质进展。
数据和成绩是初步表现,广汽集团在发布财报时,也对外用了“闯过淘汰赛、跃过转型期”这句话。那么,在行业巨变中,广汽能否依旧保持其领先性?剖析其各项战略规划与进度,可知一二。
与时俱进:结构性调整、加速海外拓展,实现深刻转型
中国新能源汽车也已实现全球领先,但随着新能源渗透率超过50%,叠加行业内卷加剧,价格战愈演愈烈,车企面临利润与规模的艰难抉择,正处转型期的广汽集团也面临着挑战。
广汽传祺E8推出全新车型系列传祺E8+和传祺E8荣耀系列
在长期主义的理念下,广汽结合新的市场发展形式,今年加速做了三件事情,并取得突出成果。
首先是主动实施结构性调整。上半年,广汽终端销量比批发销量高7.5万辆,表示优化了企业库存度,保持渠道健康状态。
同时,广汽也在大力提升新能源的占比。上半年,广汽集团在售新能源车与节能车共24款,车型占比48%,销量比例提升至40.63%。从自主品牌来看,纯电动品牌广汽埃安终端销量为16.6万辆,居主流纯电市场前三;广汽传祺销售18.9万辆,PHEV车型售约2.4万辆,同比增长近440%。
合资品牌也加速了新能源转型,上半年广汽丰田终端销量为36.2万辆,居国内市场合资车企第三、领跑日系车企,其中新能源及节能车型终端销量15.8万辆,销量占比大幅提升至44%,HEV终端销量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广汽本田终端销量约23.1万辆,电动化产品矩阵扩容,推出全新纯电车型极湃2,e:HEV混动车型自上市以来已累计销售超50万辆。
广汽丰田发布首个端到端智驾纯电车型铂智3X
最后是加速国际化开拓,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上半年,广汽出口量为6.8万辆,同比增长约190%,新拓展26个海外市场、海外累计覆盖68个国家和地区,全球销售网点已达到323个。
实施结构性调整,提升新能源、节能车型占比,加速海外市场拓展是广汽转型阵痛期的改善措施。如何长期发展,还要看自身是否有强大的体质,而这体质,即研发技术储备。
变与不变:长期主义与双轮驱动,明年是混动产品大年
自2013年开始,广汽集团就围绕多能源技术进行布局,目前技术已经全面覆盖EV、PHEV、HEV、REV、FCV等。
三电核心技术方面,自2019年率先推出全球量产三合一深度集成电驱后,广汽的电驱技术就加速迭代,2023年发布高性能集成电驱技术群——夸克电驱发布,并正式在昊铂SSR超跑上量产应用。近日下线的夸克电驱2.0 电机,效率更是达到98.5%,电机功率密度达13kW/kg,领先全球水准,电机转速达30000rpm,同样在量产电机中名列前茅。
能量密度超400Wh/kg的全固态动力电池
广汽全固态电池采用第三代海绵硅负极技术和高面容量固态正极技术,能量密度已突破400Wh/kg,体积能量密度较液态电池提升52%,质量能量密度提升50%,量产上车之后续航超过1000km,2026年将装车搭载。
凭借领先的纯电技术,广汽埃安稳居主流纯电前三。但自2022年开始,混动车型越来越受欢迎,今年上半年,欧盟HEV车型新注册量同比增长22.3%,我国PHEV(含增程)车型销量同比大涨85.2%,占新能源汽车销售量38.9%。据了解,美国市场也开始关注增程式电动汽车。
广汽集团表示,2025年将是自主品牌插电产品的爆发之年,广汽计划推出全新PHEV和REV车型,覆盖不同的细分市场,可实现增程、直驱、并联和纯电等多种驾驶模式。可预见的是,明年,广汽集团将迎来销量的快速增长。
合资品牌方面,下半年,广汽本田年产能12万台的新能源汽车生产线建设项目,正在推进车型的试生产,计划于今年年底投产。广汽本田也加快了电动化战略进程,将在广州车展亮相烨P产品序列及全新W纯电架构,至2027年,广汽本田将全新推出6款纯电车型。
久久为功:高阶智驾快速上车,立体化出行布局迎拐点
自去年开始,车企间竞争的焦点,已从电动化转为智能化。尤其是今年上半年,车企围绕城市NDA,比拼开城与迭代速度。
在智能化方面,广汽的“智行2027”行动计划,目标是用三年时间以自主研发的“广汽AI大模型平台”“广汽星灵电子电气架构”和“广汽网联大数据平台”为基础,推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和车路云等领域的技术和体验快速优化。
广汽成为全国首批获准开展L3自动驾驶上路通行试点的车企
截至目前,广汽集团自主研发投入累计已超过500亿元,累计专利申请已超1.9万件,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超过42.1%。自2013年起开始投入智能领域的研发和布局,广汽已掌握从L2到L4的技术研发和应用能力。
在高阶智驾方面,广汽通过自研,同时布局“多传感融合”和“无图纯视觉”两大技术路线。其中具备国内领先水平的L2++城市高阶智驾功能,已率先搭载昊铂GT、昊铂HT和第二代AION V三款车型,计划今年实现城区NDA全国开城,今年6月,广汽成为全国首批获准开展L3自动驾驶上路通行试点的车企。此外,无图纯视觉智驾系统已于2024年4月正式发布,预计2026年装车搭载。
汽车自动驾驶发展的下一阶段是智能网联汽车,为弥补“单车智能”的不足,进一步助力自动驾驶规模化落地、产业化应用,我国提出了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中国方案的技术路线。
从1月份工信部等五部委确定20个首批“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到千亿元“车路云一体化”资金支持,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迎来了快速发展阶段,正从概念走向实际应用。
包括T3出行CEO崔大勇、享道出行CEO倪立诚均等表示,Robotaxi将在2027年进入商业化运营的拐点,甚至比行业和消费者的预期更早。有数据表明,2030年Robotaxi在中国智慧出行的渗透率将达到31.8%,市场规模将达1.3万亿元。
在L3自动驾驶上路通行试点的基础上,广汽集团继续深化布局技术+量产+运营模式,加快推进L3及L4自动驾驶技术商业化落地。目前,广汽集团旗下如祺出行在广深两地开启L4 Robotaxi商业化运营,并获准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开展Robotaxi道路测试。广汽集团旗下祺迹汽车首款L4 Robobus也计划今年年底实现量产。
Robotaxi在多城投入商业化运营
而在市场规模有望达10万亿元、比肩传统的航空工业的低空经济市场,广汽同样有着深厚的布局和显著成果。2023年6月,广汽集团自主研发的飞行汽车GOVE首飞亮相,今年3月在广州CBD上空进行飞行展示,完成了城市公众复杂低空环境的飞行验证。
依托自动驾驶、Robotaxi和飞行汽车的研发和运营成果,2027年,广汽将在粤港澳大湾区内2-3座城市打造城际立体出行样板,以全链条立体智慧出行深入参与“1小时粤港澳大湾区生活圈”联动出行。
深刻洞察:整车出口+本地化运营两条腿走路,全面深化改革
广汽在海外市场起步较晚,为此,广汽于 2023年推出“1551”国际化战略,以在2030年挑战 50 万海外销量的为目标,加速出海步伐。
广汽出海步伐确实越走越快。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5月份曾表示,近几个月“要么在海外,要么在去海外的路上”。在海外,是为了在加快整车出口的同时,推动海外本地化生产、产业生态出海,逐步实现整车出口+本地化运营两条腿走路,以提升广汽在海外的竞争力。
广汽集团首个海外CKD项目马来西亚泗岩沫工厂竣工量产
效果是显著的,今年上半年,广汽埃安马来西亚工厂、泰国智能工厂先后建成投产,其中泰国工厂初期产能规划为5万辆/年,未来将成为广汽在东南亚主要的汽车生产基地。目前,广汽在海外已建设4家组装厂,并持续探讨在欧洲、南美、非洲等地建设生产基地的可行性。
产业生态方面,广汽还同步打造泰国大曼谷区15公里半径充电网络建成7座快充站,投产泰国座椅零部件项目,泰国、墨西哥两家物流子公司也开始运营。下半年,广汽将加速6款产品的海外开发与量产导入,完成海外多能源结构产品布局,力争新增超100个销售网点。
今年,广汽集团海外市场的销量目标为15万辆,上半年完成6.8万辆,以190.2%的同比增长和本地化运营进展来看,这个目标不难实现。
挑战也是有的,依托于大型国有传统车企的先天优势,广汽集团在前沿技术发展应用、拓宽产业边界和推动专业升级方面有着完善的布局与实力。但面对深刻变化和急剧动荡的市场竞争环境,效率是国有企业“船大难掉头”的一大痛点。
广汽埃安出口车辆发运泰国
广汽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在2021年底提前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后,广汽表示,将研究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组织结构、经营机制、管理体系变革,建立更为高效灵活的市场化机制。其中包括加快推进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激活企业和职工的干事创业积极性,持续推进投资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入健全“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管理体系,实施多层次、多样化的长效激励约束机制。
整体来看,如今的广汽集团正在经历深刻转型期,并且做好了充足准备,并开始了向上进阶之路。
正如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新能源分会秘书长章弘所说:“千万不要低谷转型中的传统车企,他们这些大象转身慢,这是自然规律也是经济规律,但他们拥有很强的迭代更新能力,而他们一旦转身,将成为中国汽车产业最大的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