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大模型落地取得新进展,工行新增56个业务场景应用|钛媒体金融
工商银行业绩发布会现场
8月30日,工商银行发布上半年业绩,实现净利润为1,712.96亿元,其中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为1,704.67亿元, 集团资产总额47.1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5.4%,客户存款34.1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7%,各项贷款27.8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6.7%,年化平均总资产回报率(ROA)和年化加权平均权益回报率(ROE)分别为0.75%和9.53%,资本充足率19.16%,不良贷款率1.35%,拨备覆盖率218.43%。
基于良好的业绩,董事会建议派发2024年度中期普通股现金股息,每10股人民币1.434元(含税),派息总额约为人民币511.09亿元。
截至发稿,六大行中报已经全部出炉,总体看来,六大行业绩表现较为稳健,且均实现中期分红,其中工行的营收、归母净利润、分红额度均稳居首位。六大行净息差持续收窄,银行负重前行,能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
上半年,六大行均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中持续发力,数字金融成为银行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是银行发展自身新质生产力的方向,更是服务其他“四篇大文章”的基石。因此,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对金融强国建设至关重要。
持续加码数字金融投入,工行科技人员数量遥遥领先
如果说哪项技术能代表即将到来的科技革命浪潮,人工智能当仁不让,2022年,ChatGPT的发布将人工智能带入新纪元,通用大模型开始赋能各行各业,金融业作为最适合大模型落地的行业之一,谁能拥抱大模型,谁将占领未来的生产力的高地。所以,近年来,不只是各国在人工智能上展开竞争,各个企业也在持续加码。
金融科技投入额度持续攀升。根据上市银行年报显示,六大行及股份制银行金融科技投入持续增长,六大行以工行最为突出,股份行以招行为代表,其中工行金融科技投入一直领先行业,2021年、2022年、2023年,工行金融科技投入分别为259.87亿元、262.24亿元、272.46亿元,分别占营收2.76%、2.86%、3.23%%。其中2023年金融科技投入较第二名建行高近22亿元。
数据来源于工商银行年报,钛媒体APP制图
全球传统金融岗位持续缩减,金融科技人才招聘火爆。近年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传统金融岗位在持续缩减,据公开数据显示,高盛、摩根士丹利、美国银行、花旗银行及富国银行等外资银行在 2023 年累计裁员约3万人,而全球排名前列的大行2023年也已至少裁员6万人。9月1日,据多家外媒综合报道,有知情人士透露,美国高盛集团计划未来几周内在全球范围裁员1300-1800人,占其员工总数的3%-4%。
相比传统金融岗位的裁员,金融科技人员却十分抢手。据钛媒体APP观察,如果搜索“银行应届招聘”,会发现跳出来的80%都是和金融科技相关的岗位,而此前几乎都被金融管培生、大堂经理、柜员等岗位霸榜,而大行更是提前布局,将金融科技人才收入囊中。
工行科技人员数量超建行、中行之和。截至2023年末,国有六大行的科技人员总数超9万人,其中工行金融科技人员达3.6万人,占六大行科技人员总数的近40%,遥遥领先其他五大行,是排名第二、第三的建行、中行之和。工行科技人员占全行员工总数的比重为8.6%,也居六大行之首。
科技人员扩张之路并未停止。比如,上半年,工行业务研发中心发布2024年度春季校园招聘公告,公告显示该行科技菁英计划就大数据应用岗、信息安全岗、技术研发岗招聘80人,其中大数据应用岗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前瞻性研究,数字化转型业务场景创新,大数据分析及建模等;信息安全岗包括攻防技术研究及渗透测试、机器学习与数据分析、信息安全标准制定与安全测试工具开发等;技术研发岗包括金融科技领域相关技术研发、自动化研发、技术难题攻关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
抢人是一方面,培养人才,用好人才是关键。一直以来,技术与业务之间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何协调二者关系,增进理解,发挥出二者的合力,都是管理艺术的重要体现。在半年报中,工行披露,深化业务、数据、科技融合,促进境内外跨机构跨部门人才交流,实现科技创新与业务经营互促发展。
此外,工行在用好人才方面还通过组织数据菁英实践项目、数据分析师大赛等,产出高价值的数据成果,持续提升数字化发展动能。围绕“数字金融”大文章,组织数据领导力管理人员培训项目,聚焦金融科技和数字化转型培训主线,持续开展数字化人才分层培训。
数字金融成果凸显,工行大模型技术新增56个业务场景落地
普林斯顿&牛津大学在《大模型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前景和挑战》一文中探讨了大模型基于语言任务、情感分析、金融时间序列分析、金融推理、基于代理的建模、云计算集成、自动化客户服务、合规性检查等方面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可以说,大模型在智慧办公、智能客服、智能营销、智能运营、智能风控等方面有着广泛用途,国内已有不少金融机构在这些方面的落地上取得进展,其中六大行中,工行、建行走在前列。
早在2015年,工行便发布了互联网金融品牌“e-ICBC”,2022年,工行对其进行了战略升级,推出了集团数字化品牌“数字工行”。其中的D(Digital)代表“数字生态、数字资产、数字技术、数字基建、数字基因”五维数字化整体布局。上半年,数字工行持续推进。
“AI大模型技术实现56个新增业务场景落地应用。”在8月30日,工行2024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工行行长刘珺表示。
在智慧办公方面,工行推出了工银e办公,支持多种在线办公服务,包括邮件处理、沟通交流、审批流程、资讯阅读、掌上信用卡、掌上决策等功能,比如掌上决策,提供资金流向监控功能,展现跨行汇款、第三方支付、大额消费、现金存取等项目的资金流向情况,帮助管理层做出决策。该应用使办公更加轻松快捷、信息沟通更加及时,降低沟通成本。上半年,工银 e 办公上线全新功能,可移动办理事项占比不断提高。
在智能客服方面,智能客服作为人工智能最早落地的场景,早期人们对于智能客服的评价较为负面,随着大模型技术的加持,智能客服也越来越被客户接受。
工行在2016年推出了“工小智”,主要功能包括业务咨询、信息查询、业务办理、优惠分享等,截至2024年,“工小智”经过多次迭代升级,目前智能客服识别率已达98%,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可以通过短信、融e联、微信、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多个主流渠道提供服务,还可以结合大数据、客户画像、自学习等技术,提供个性化产品推介、优惠信息等增值服务。最新推出的“工小智”数字经理,采用3D高仿真数字人形象,提供“语音播报+图文展示”的创新服务模式,显著提升了客户黏性和交互满意度。工行中报披露,该行远程银行电话人工接听率和智能分流率保持同业领先。
智能风控是大模型落地金融业的又一高地。风控是金融的生命线,正因为它重要,在技术的应用上,业内也更加谨慎,不同于智能客服的广泛应用,金融业在智能风控上还处于在单点业务上的使用,还未形成智能风控体系。
工行在智能风控的落地上走在行业前列,其中报披露,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手段提升线上平台智能风控水平,增强风险管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强化电子银行支付限额动态管理,推广企业网银和企业手机银行人脸识别风控措施,动态优化线上风险交易智能化识别防控机制,依托设备指纹、远程音视频等新技术主动应对新型欺诈风险,有效保护客户资金安全。持续强化网络金融反洗钱和客户信息保护,加强线上平台信息监测和业务连续性管理。此外,工行还持续向中小金融机构提供风控技术和系统服务。
随着科技的持续投入,数字技术与金融仍在持续碰撞出火花,二者的结合还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探索路径,这不仅仅体现在数字技术对金融的重塑,更体现为数字金融对各行各业的赋能。
赋能“四篇大文章”,数字金融的基石作用
数字技术作为通用性技术,正深刻地影响着各行各业,而金融作为经济的血脉,其天生就有服务各行各业的使命,而数字金融,作为二者的合体,其赋能实体经济的基石作用不言而喻,更是写好其他四篇大文章的基础。
在普惠金融方面,一直以来,普惠金融都面临着拓客成本高、风控难度大等问题,对于很多银行来说,面对普惠金融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数字技术为普惠金融业务的开展提供了可能。比如,工行推出了数字普惠贷款产品“e 扩快贷”“养殖e贷”等,升级打造工银“兴农通”线上触达服务体系,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助力金融服务下沉,累计服务线上县域乡村客户超1.74 亿户。构建统一县域乡村用户数据监测体系,完善用户标签、客户画像,提升县域乡村客户的触达服务水平。
在科技金融方面,科技创新需要长期投入,而产出的不确定性又极高,把稳健经营作为基本要求的银行如何匹配科技创新的资金需求,做好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是行业面临的共同困扰,服务科技既需要产品的创新,又需要更精准的风控。
比如,据工商银行软件开发中心副总经理高鸿升介绍,在汽车行业综合服务上,工行利用物联网、隐私计算等技术,引入供应链核心企业生产订单、上游供应商零件信息、汽车实物资产信息、下游经销商订单信息等外部数据,为上游供应商与下游经销商提供了“订单授信”“以数定贷”等创新服务。
在绿色金融方面,如何判断一个项目或企业的绿色属性是发展绿色金融的难点之一,对此,工行利用其数字技术构建了“智慧识绿”体系,该体系应用该企业或项目的内外部数据,如企业或项目的信息、所属行业、环保报告、贷款用途等内部信息,融合如蔚蓝环保数据、数库产业数据等外部信息及绿色产业指导目录等国家政策文件,通过OCR、NLP等技术构建智慧识绿小模型、大模型来判断绿色企业或项目等认定,并将认定结果应用于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多个绿色金融场景。
工行“智慧识绿”体系
在养老金融方面,老年人在手机银行等场景下存在着使用障碍,但这并非意味着,养老金融就可以没有数字技术的赋能,比如工行围绕养老金融推出了“1134工程”,针对该工程,工行软件开发中心成立了养老金融赋能小组,并从全周期客户服务、全方位生态串联、多维数字化运营等方面展开赋能。
数字金融是金融机构发展自身新质生产力的要求,也是赋能实体经济,赋能其他“四篇大文章”的基石,目前业内在数字金融方面对大模型落地展开了积极探索,其中工行在数字金融的投入、产出、赋能方面均领先行业,但相比大行,中小银行限于资金和人才,进展并不明显,在此期待大行负起“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的责任,推动金融强国的建设。(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刘洋雪,编辑|何俊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