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银行资本市场遇冷 业绩合规遭受双考验
登上资本市场是许多银行的发展目标之一,然而不少银行上市后才发现,等待他们并不是鲜花与掌声,而是资本市场无情的抛弃。
威海银行自2020年10月在港交所上市以来,市场几无成交,2023年初还创造了连续60天0交易量的记录。截至8月8日收盘,威海银行股价为2.62港元/股,较3.35港元/股的发行价已经深度破发,不是“仙股”胜似“仙股”。
低迷的股价表现,反映出投资者对其未来发展的信心不足。从业绩上来看,2021年-2023年,威海银行实现营收分别为73.77亿、82.91亿和87.35亿,营收增速分别为22.26%、12.38%和5.36%;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7.45亿、19.06亿和19.34亿,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5.63%、9.22%和1.44%。
显而易见,近三年威海银行虽然营收净利润均保持正增长,但增速呈现大幅放缓的趋势。
与此同时,威海银行的不良率和资本充足率也明显承压。截至2023年底,该行的不良贷款规模持续6年走高,达到27.6亿元,不良贷款率达1.45%。
不良贷款攀升背后,威海银行的贷款集中度偏高。据财报披露,威海银行贷款主要集中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建筑业,制造业等五大行业,截至2023年末,这五大行业贷款余额占对公贷款的77.49%。其中房地产业、建筑业、个人按揭贷款相关贷款,截至去年末贷款余额占总贷款的21.85%。
涉房贷款是推高不良的主要来源。2022年年底时,威海银行房地产业不良率还仅为0.32%,而到2023年末这一数据快速增长至3.94%,显然该行的房地产不良贷款正在加速暴露。
在资本充足率方面,威海银行已经连续4年下滑,截至2023年末,威海银行资本充足率13.38%,一级资本充足率10.41%、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8.77%。
除了业绩层面的压力外,威海银行的内控合规也正遭受考验。今年7月22日,威海银行济南分行因贷款资金用途管控不到位,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被罚款50万元,时任济南分行副行长邹鹏受到警告。
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以来,威海银行累计收到10余张罚单,罚没金额超过400万元。违规内容集中于授信调查不尽职、信贷管理不到位、票据业务管理不到位,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等,突显出该行信用风控方面的漏洞。
值得注意的是,威海银行在人事方面也存在“超长服役”的情况,该行董事长2011年7月上任以来已有13年之久,已远远超过"7年轮岗期限"的监管红线。同时,威海银行现任行长孟东晓自2018年2月上任以来也有6年时间,即将触碰监管任职时间要求的"红线"。
银行一二把手“超长服役”可能导致权力过度集中,致使内控合规制度形同虚设,滋生贪污腐败、违法乱纪现象,不但会严重破坏金融单位的政治生态,还可能危及金融安全、市场稳定。
对此,2019年,中国银保监会制定《关于银行保险机构员工履职回避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应结合自身行业、所处地域的特点,加强重要岗位管控,建立关键人员和重要岗位员工轮岗制度,轮岗期限原则上不得超过7年。
实行岗位轮换制度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消除风险隐患,增加工作的透明度和可考核性,从制度上约束员工违规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有利于加强内部监督,防范风险案件的发生。
今年以来已有银行因为董监高“超期服役”而受到监管处罚。比如,西安银行在今年4月因为两位独董“超期服役”被证监会陕西监管局出具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
在当下金融严监管趋势下,威海银行或面临管理层调整的压力。